天地任我行之二_第405章:准备征伐倭国(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05章:准备征伐倭国(上) (第3/5页)

载:“(仇俊卿)死之岁,闻平秀吉(丰臣秀吉)将入寇,犹愤发,贻书浙抚,请如汉横海楼船故事,张中国威,观者状之。”(《天启海盐县图经》)说明百姓关心国事。

    如果说以上“捣巢之策”的提出者,还局限于地方官与民间人士,不能代表明廷方面的意见,那么“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的“征倭敕令”,也许可以说明当时明廷对即将大举入侵朝鲜的日本的态度如何?

    据《宣祖实录》记载:“初,我使黄允吉等往日本,秀吉贻书我国,使之整其军兵,与日本合动直犯上国。我国举义斥绝,即于其年(宣祖二十四年)四月,因圣节使金应南之行具由奏闻。中朝先因许仪后亦闻倭谋,令我国要结暹罗、琉球等国合兵征剿。”这说明日本故意放出假消息,欲联合朝鲜入侵中国明朝。

    《再造藩邦志》也记载:“金应南之回,天子降敕谕,赏白金、纻丝、彩段,使臣等亦令有司例外加等,且谕结暹罗、琉球等国合兵抄击。”尽管这条敕书更多的是对朝鲜的试探,但也表明当时明廷高层已经有了“捣巢日本”的想法。这才试探性地提出让暹罗(泰国)、琉球(冲绳县)等藩属国出兵帮朝鲜抗日。

    只可惜,朝鲜人以“不习下洋”为由,婉拒了万历帝敕令,而这也为后来明廷怀疑朝鲜勾结日本埋下了伏笔。“不习下洋”即不熟悉东南亚等明朝藩属国之国情,担心对方实力不够强而灭不了倭寇而反受其咎。

    由此可知,在万历十九年,“援朝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夕,明朝方面已经有了“东征日本”的基本构想,而这个构想的特点在于以藩属国的军队为征讨东洋日本的主力。这一特点在后面的征讨方略中也得到延续。

    但总的来说,这只是一个构想,仅仅停留在提出阶段,未能得到实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