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05章:准备征伐倭国(上) (第4/5页)
因为在这一阶段,明廷的主要重心仍然是加强军备,防备日本“狂人”(丰臣秀吉)的大军可能会放弃朝鲜,转而入侵自己的东南沿海。 然而,随着战争的开始,这个险些胎死腹中的构想又被抬出来讨论。万历二十年(西元1592年),太仆寺少卿张文熙提出“征倭捣巢”之策。这一策略的核心是以浙、直、闽、粤四省各出兵一万五千人,合兵六万,泛海登陆日本本土,一战解决倭患问题。其中的“直”即“直隶南京”,也驻扎了不少明朝的精锐部队。 这一策略在提出后当即受到了朝野关注,并被抬到了朝议中讨论。其中较有价值的评论,当属南京“刑科给事中”徐桓所作的《征倭当急捣巢非计乞详审以收胜算疏》,《疏》中认为张文熙的策略是良策,但难以施行,因日本与中国隔着茫茫大海,道路不通。最终,此策略没能通过朝议,张文熙本人也调任南京。 不过,“捣巢日本”这一战略构想并未因此雪藏,反而得到进一步完善,并吸引到了广大官员和士人的目光。部分官员开始研究,如何解决张文熙方案中“路难行”这一问题,比如当时的福建巡抚许孚远就是。 到了万历二十一年(西元1593年),福建巡抚许孚远派遣间谍前往日本,以为日后“捣巢方案”提供情报。与此同时,暹罗国(泰国)遣使来朝,在《明神宗实录》中记载:“总督两广都御史萧彦奏,暹罗(泰国)居极西,去日本万余里,近有贡使请于兵部,愿效勤王。兵部覆令发兵直捣日本。”说此事关注度高。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明朝兵部已经同意暹罗(泰国)的出兵请求。而前文所提到的万历皇帝的“征倭敕令”在这时出现,也成就了明朝现实出兵日本的机会。但是,暹罗(泰国)毕竟是外邦,其心叵测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