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山文集_那些已经消失的晒场农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那些已经消失的晒场农具 (第4/5页)

米粒和沙子,一起筛出,防止做成熟饭后,吃到嘴里,咬崩了牙。不过,多半时候我们都喝稀饭,那些沙砾会在锅底下留着。

    这是早、晚两季稻谷收成时,晒场上常用的工具。而到春末夏初时节,小麦成熟了。这时的晒场上,还会增加一种工具,就是“木轮骨”

    麦子打场之后,并不像稻谷那样,会一粒粒自然脱落下来。麦子的麦粒总是被包在麦穗的麦衣中间,而且很多麦穗会在打场时折断,折断后的麦穗还包裹着许多麦粒。这时,总不能用手一粒一粒把它剥下来,那怎么办呢?这时候,这种用来敲打麦穗的“木轮骨”就派上用场了。北方农民经常出现的那种“打场”剧目,就上演了!

    “木轮骨”就是一种挥舞旋转的敲打木锤,它有三个构件:在一条长木棍的末端上,打上一个横眼,在中间加上一个木栓子,木栓子的另一头,栓着一块70-80公分长、7-8公分宽、4-5公分厚的大木块。三个部件有机地联成两节可以转动的敲打工具,社员握住长棍的末端,通过手的甩动,利用带有惯性的木块,击打麦穗堆。

    比起用手直接拿块木头敲击,或者用手慢慢剥开麦衣取出麦粒,这种工具省工、省时又省力。当时的女社员,就是手执这种“木轮骨”三、五人围着一大堆麦穗头,轮番敲打的。这可不是孩子能做的事,轮这东西,得有一身的力气,还要有惯性和技巧。

    对于小孩子来说“麦子出”是件最不愿意经历的事。那意味着,离我们三餐喝“麦糊糊”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了。到了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是米空粮尽油盐干了。大家眼巴巴看着麦田的麦子,饱满成熟,好打上一点麦子,磨上一包皮、面参杂,红、白相间的面粉,回家做一锅“麦糊糊”用水调得稀糊糊的,填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