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3节 (第2/6页)
课挺郁闷呢,见到霍善他们又高兴起来了。 难道这便是血脉相连的亲缘关系? 太子刘据想了想,觉得不止如此,还得是有霍善才会连上课都变得好玩起来。 太子刘据道:“我们一会学快点,散学后便能去捡栗子了。” 霍善听后觉得也是这个理,便转头催促司马迁快些开讲。 司马迁很快让霍善理解什么是春秋笔法。 太子刘据此前开始学《春秋》,所以司马迁是跟着太子刘据的学习进度来的,接着给他讲起了鲁桓公时期的事。 鲁桓公是弑杀了鲁隐公继位的,所以按照《公羊传》的解读,鲁桓公这部分记载基本都暗含讥讽。 比如桓公三年末尾特意记了两个字:有年。 一般别人都是记“大有年”,也就是今年粮食大丰收的意思,结果他只是个“有年”就记了下来。意思是对于这位桓公来说,粮食侥幸小有收成就很值得高兴了! 这就是读书人惯用的讥讽手法了,看起来是在夸你,实际上是在骂你。 司马迁继续给霍善几人解读《春秋》里头言简意赅的记载。 比如这个“春正月己卯,烝”又是为什么记下来? 古人很注重祭祀,四时祭祀都有自己专门的名称——春祠、夏礿、秋尝、冬烝。 不仅名字不同,供奉的东西也不同。 像春天来了,万物萌生,便该供奉韭菜和鸡蛋。 所以你搞的到底是春祠还是冬烝,有文化懂礼仪的人一眼便能看出来。 这里写的是“春正月”,记录的却是“烝”,讥讽之意就很明显了。 冬天刚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