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姓窃明_第23章 哥最不怕的就是古人在我面前显摆理工科水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3章 哥最不怕的就是古人在我面前显摆理工科水平 (第2/6页)

他最近也问过行情了,知道按照原先的潜规则,实际消耗打点的“过江银”,已经超出明面上一倍不止。

    别人把同样多的粮食运到扬州,都要花费三钱多每石。

    沈树人现在是不加价,一钱三分运费就要运到合肥,比到扬州还多走了三百里长江江面、二百里濡须水、淝水和巢湖水面,一共是五百里水路。

    虽说船在水上漂着花费不多,主要是装卸贵,但这个账是怎么都算不过来的。

    沈树人知道他还不信,就鼓励道:“方兄,你不是很想知道宋长庚的《天工开物》内容么?我好歹看过,只是有些东西做不出来,你跟我一起切磋鼓捣,说不定能颇有收获。”

    方以智也被激起了好胜之心:“那就试试看吧。”

    ……

    此后一个多月,沈树人也不含糊,带着方以智,再动用了沈家在苏州能动用的一切资源,

    一边鼓捣新式机械、设计水运装卸的管理制度,看看能不能从各种角度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沈树人也不忘想点办法,平抑苏州本地的粮价——粮价本来跟他没有直接关系,是知府张学曾的政绩。但沈树人知道,粮价平稳,才能让他更快更稳地大批拿到粮食。

    否则,就算地方上配合、该征的军粮都征到了,但只要是分批、分水次仓koujiao货,那也会大大降低沈树人的装运效率。

    作为现代人,沈树人很清楚一个朴素的道理:规模带来效益,任何事情规模越大,各环节的损耗成本摊销下去才越便宜。

    十万石粮食,分三个时间点、五个码头,分批交给你。和一次性、在同一个码头交货。承运人的接收成本,是完全不一样的。

    而偏偏这两种交付方式,都挑不出错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