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24 (第2/4页)
县”,好在胡卫东考虑到地方上确实困难,将那些智力(也不是每个有文化的都聪明)、性格、人品、体质与意志品质方面明显达不到他的要求的家伙都在兴国等中央苏区县就地复员了(这根本不是在帮地方着想好吧,完全是在丢包袱……),至少各县适婚女青年找对象的困难稍有缓解…… 但不管怎么说,胡卫东最终征召“知青”(这个历史名词因他而提前出现了)的比例较一开始还是有了大幅度的下降,据后来的统计显示,非苏区县、也没有被康泽“改造”过的,一般只占总人口的1%-2%,苏区县和被康泽进行了“社会改造”的则要高得多,大都在4%以上,而兴国县更是无以伦比,达到了惊人的12%,“模范县”不愧是“模范县”,不足十万的人口居然让胡卫东挑出了超过一万个“知青”(其实应该说是“知少”才对,在现在的兴国县,18-25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已经几乎看不到了……)…… 由于胡卫东的穿越,兴国县日后不仅仅被称为“将军县”,还成为了闻名全国的“科学家县”和“工程师县”,不过胡卫东却被怨念颇深的苏区群众给取了一个不雅的绰号——“人口贩子”…… 其实,胡卫东这样搞也是没办法的事,他深知民国时期人才的匮乏,为了中国的将来,每一个有文化基础的青少年都必须好好培养,如果让他们留在如今陷入战乱和封锁的家乡自生自灭,即使侥幸可以幸存下来,由于缺乏学习成长的环境,用不了几年,他们就会将所学的忘得七七八八,那就太可惜了。当然,胡卫东也有一点“私心”,兵工厂需要扩建,合格的军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