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战 (第1/4页)
大唐重武,将帅无数,剑南马、崔乾佑,陇右哥舒翰、段秀实,安西封常清、李嗣业,朔方的郭子仪,甚至就在长安也有李光弼和高仙芝这等名将坐镇。 大唐朝廷可谓将星云集,星光璀璨,这些人俱是当世人杰,一时之选。 大唐善战的名将有多少,李瑁兴许不知道,但他知道的是这些人中一定没有毕思琛这个人。 毕思琛原为前安西节度使夫蒙灵察麾下押牙,早年和高仙芝相争,因军略才干均不如高仙芝,一直没有得到晋升的机会,后来杨国忠掌权,毕思琛便适时投靠了杨国忠,被杨国忠倚为臂膀,任命为右卫大将军,这才逐渐身居高位。 杨国忠的鹰犬,靠着溜须拍马上位的将领,实实在在的一员庸将,竟被予以重任,派去抵御安禄山的河北铁骑,无异于是那豆腐往铁块上撞,注定了必败的结局。 中原承平已久,整个东京畿不过凑出了万余府兵,毕思琛到了洛阳后立刻大肆征兵,倒是在短短五日内征得了八万“大军”。 只是这八万“大军”良莠不齐,大多是由市井商贩、地痞流氓组建而成,何谈战力和军纪,不过一盘散沙。 天宝十年五月,安禄山兵围沧州不过五日,沧州随即城破,五千静塞军全军覆没。 沧州城破后,大唐在黄河以北的唯一一支可堪一战的军队覆灭,河北其余州县难当叛军锋芒,纷纷开城投降,不过十日,安禄山已占得河北大半。 安禄山在沧州修整了不过一日,随即南下,准备攻取最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