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 揽玉楼宴 (第1/4页)
同样的一句话,用不同的方式讲出来便会有不同的效果。 清末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和起义军连战皆败,将奏折中的屡战屡败改做屡败屡战便转贬为褒,得到了朝廷的嘉奖。 清末朝廷内忧外患,正是将士用命,需要人为国效力的时候,曾国藩是湘军统帅,抵御起义军的主力,朝廷自然不会为难曾国藩,寒了天下将士的心。 如今的大唐亦是如此,李隆基志在边功,想要开创远超太宗的盛世,自然少不得边军将士在前线厮杀,高仙芝这样的将领自然也要善待。 而且高仙芝之败可谓大唐天宝以来少有的兵败,极好颜面的李隆基也不愿将此事公诸天下,坏了他这个皇帝的圣明。 于是在李隆基的纵容下,在天策府一系兵部尚书章仇兼琼的斡旋下,一封圣旨终于自门下省发出。 “门下:天宝九年,安西节度使、密云郡公高仙芝怛罗斯一战以少敌多,深入敌境七百余里,以三万安西军克大食军十万,力保安西不失,功勋卓著,特改高仙芝为右羽林大将军,入守长安,安西节度使由安西节度留后封常清继任。望诸君恪尽职守,勿负皇恩。” 圣旨发下,高仙芝怛罗斯“之捷”就此定论,但朝中各大要员无一不知,怛罗斯一战本就是孤军深入,兵败之后自然是落荒而逃,又何来捍卫国土一说? 其实此次所谓的大捷不过是一块遮羞布,遮的是天宝盛世下的兵败之耻。高仙芝由安西节度使调人右羽林大将军也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