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2章 北陲最后的希望 (第3/4页)
万九千两银子,虽说距离九十万贯的目标,还相差甚远,但高公子对大宋的忠诚,对国难的痛心疾首,以及匡扶社稷的气概,都令人佩服之至。” 童贯对高尧康大肆夸赞,却绝口不提赵桓。 现场的视线,再一次聚焦到高尧康身上。 他虽然亏了两万九千两银子,肝都在颤抖,但能借机成为“爱国志士”,笼络天下义士之心,也算是因祸得福。 但是对于赵桓的恨意,却丝毫不打折扣。 此时,童贯的声音再次响起。 “这第二件拍品,乃是陛下墨宝。” 此言一出,现场瞬间沸腾起来,陛下的艺术造诣,毋庸置疑,若是能把陛下的墨宝收入囊中,传给后人,必定是福泽子孙,受用不尽。 在众人的注视下,太监徐徐展开卷轴,裱于卷轴中央的诗文,映入眼帘。 “醉落魄……” “无言哽噎。看灯记得年时节。行行指月行行说……不忍抬头,羞见旧时月。” “好诗啊好诗!唯有陛下,才能将如此细腻的感情,流露于白纸黑字之上。” “此诗,早有耳闻,乃是陛下于四年前,在景龙门赏灯时,触景生情,思念薨逝的刘贵妃而作。” “此诗值万两!” “万两何止?我出一万三千两!” 不等童贯宣布开始,在场的豪商和义士,就已经开始争相竞价。 高坐于三秀堂的赵佶,看到自己的墨宝,竟然如此受到追捧,因赵桓而不悦的心情,也瞬间豁达了不少。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