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忘的角落_第二章 羯石初露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羯石初露 (第8/21页)

    不知是不是李隆基酒色过度乱了心智,他的这个比喻显然十分不恰当,如果张九龄是王衍,那么安禄山就是石勒,日后肯定会造反。而最终的结果,众所周知。

    副国家级的王衍,没抓着最多算副村级的石勒,后反被石勒所擒杀,历史就是这么具有戏剧性,这点后叙。

    魏晋以来,并州,即现在山西省大部及邻近的河北、内蒙的部分地区,汉族官僚地主们都拥有许多佃客。所谓佃客,就是世家豪族荫庇下的一种依附农民,而佃客中有很多是胡人。

    石勒,自从从洛阳逃回后,正式接班父亲成了部落的村长。相比于父亲石周曷朱管理村人的简单粗暴,石勒管理村子恩威并用,很得人心,在同族百姓中有很高的威望。

    再得人心,威望再高,也不过是个不在编的正村级干部。作为全村的希望,石勒肩负着带领全村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重任。几分薄地,没有牲畜,农产品价格也不高,卖切糕烤羊rou串做生意又无本钱,政府也没派驻村扶贫干部下来,这一系列的现实困难如山一样死死压着这个不大的羯族村落,如何脱贫?

    跟其他族的胡人一样,集体外出打工去吧。于是,石勒成了全村的希望,带领村里的劳动力走上了外出打工的生涯。打工的第一站,汉族地主郭敬家。

    郭敬,太原郭氏,属于中小庶族地主家庭。石勒带领几个同村人在他家做佃客,好在郭敬认为石勒不同于一般人,对其另眼相待,在困难时还能对其予以周济。一念善心起,天堂已诞生。郭敬这一无心之举,也为自己和家族在日后的凶险乱世中预留了一条生路。

    人格上的尊重和经济上的照顾,最能激发人的感恩之心,石勒对郭敬的善举大为感动,干起农活来毫不惜力。一时,主仆都过上了较为安定的生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