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男性攻击行为从1岁开始多于女性不实,生理差异也非决定因素 (第3/4页)
行为的发生方式多样;中班幼儿攻击对象并不存在性别差异;中班幼儿攻击行为多为主动行为;中班幼儿攻击目的类型不存在显着差异;” 那是否可由此推翻关于欺凌与攻击行为的性别刻板印象呢? 就对雄性恒河猴的研究, “在恒定社会结构的雄性动物中,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诱导睾丸酮升高后,它们的行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从而进一步证明社会因素在决定性行为和攻击行为中的重要性,年青雄性恒河猴研究提示:三、四岁的雄性恒河猴行为和攻击行为的增加与睾丸酮的升高也许没有关系,虽然这些关系似受雄性激素分泌改变的影响,但是,与人类性欲和攻击性有关的雄性激素的资料大都尚未定论,因此,尽管雄性激素可以解释性行为的表现,但以这类行为的实际发生似乎取决于其他因素,特别是个体动物与其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关系。” 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16年10月第二周论文有一篇睾酮在人类男性中引起亲社会和反社会地位增强行为,2021年还有一篇意思差不多的研究结果在网上被标题党传成“睾酮让男人更自私”。 网络新闻是这样说的:“由深圳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单位合作发表在3月刊上的一项研究显示,睾酮增多会降低男性的慷慨程度。研究发现,对于不是很亲近的人,睾酮诱发了更多的自私选择,会让男性更利己。而且,研究者首次发现了睾酮影响大脑颞顶交界处(TPJ)对慷慨程度的表征。” 但意思同样,是男性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