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31 (第2/4页)
,整顿军士,一边施展伐交之策、离间之术,成功令蒙古本部与西域蒙古分裂,之后又趁东蒙古大汗巴彦西征西蒙古之际,挑动其兄弟与次子叛乱,并待其回撤途中出奇兵远征千里,成功将其截杀。 巴彦死后,东蒙古群龙无首,先有其兄弟与诸子争位,继而又有重臣部将及非嫡系部族叛乱自立,蒙古草原很快陷入分崩离析、分裂割据的局面,而明军则择机扶弱惩强,分化拉拢,致使蒙古本土迟迟不能统一,势力也日渐衰落下去,终不复为中原边患。 东蒙古崩溃后,大明又向占据西域的西蒙古用兵,很快将之覆灭,成功收复西域。但不久后,西域当地部族与蒙古后裔趁明武宗驾崩、明廷内部夺嫡之争混乱之际,引波斯为援,起兵反叛,西域明军兵力薄弱,加上后勤不济,几经战斗后,被迫逐步撤至葱岭一线,保住半壁西域,葱岭以西的河中地区尽失。 之后的几代明帝,都对开疆扩土不感兴趣,满足于四方各国的称臣纳贡的表面顺服。再加上国力日益衰退,收复河中之议也就渐渐搁置。 辽北之地自开国之初即向大明臣服,只不过这里被大明视作苦寒之地,一直满足于羁縻和附庸,因而除了辽东,其余地域均是部族自治,称臣纳贡。 随着大明国势日衰,大明在辽北的统治也日益松动,不久就只剩下名义上的宗主权。 到泰昌帝的父亲明穆宗在位时,西域且末人反叛,其首领觉罗可汗先是征服了金山以北的蒙古部族,实力大增后,便向大明正式开战,并一度横扫整个西域,其骑兵甚至侵入河西走廊,切断了西域与中国本土的联系,除了安西、敦煌、疏勒寥寥数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