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大发现》(三十一) (第1/11页)
卷三:发现了《周易》哲学 第二章《周易》政治哲学内涵 第二讲:“君子之治"的政治内容 第一节:《周易》"君子之治"的道德建没 在《周易》一书之前,虽有"君子"一词的出现,但并没有对“君子”进行系统阐述与理论化,自《周易》始构建起“君子”这一理念,而影响了整个古代的中国。 《周易》实则是构建出的"君子之治"这一政治理念。 《周易》里的"君子"如同柏拉图《理想国》里构建的“哲学王”的理念。 《周易》一书始给“君子”赋予上道德内涵,如: 《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历,无咎。” 《谦》:“谦,亨,君子有终。”请下载小说app爱读app阅读最新内容 “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劳谦,君子有终,吉。” 《解》:“君子唯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未齐》:“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而《周易》里的“君子”最大的“道德”体现在“有孚”(先儒构建的民本思想)思想上。“君子”与“有孚”构成了君子之治的政治内涵。严格的讲后儒学的《论语》、《中庸》、《孟子》里所讲的仁义道德或王道(仁政),最终所体现的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目的,无疑是《周易》政治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周易》一书奠定了儒家“君子”之治的政治理念,即为理想人治预设的政治基石。我们可以从《周易》里的“君子”之论的内容看得十分清楚。《周易》里的“君子”论,一是给“君子”讲述安邦治国的道理,二是给“君子”讲述的“修德”之道。也就是后儒学里发挥出的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