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28章 活过来的雕塑 (第1/9页)
如今的大夏人,并非是后来的吐火罗人。 他们是当初亚历山大东征时的遗留品,大概位置是在中亚和北印度的一部分,在如今的北印度等地区,依旧能找到很多当时的所留下的希腊式遗址,不过,因为长期与本地土著混居,这些希腊人逐渐印度化,文化的交融在这里是最明显的,历史上将这些希腊化的小国们称为“希腊—印度王国”。 而大夏国,是这些希腊式国家里最强大的,到目前为止,大夏国所发掘出的钱币也是最多的。 部分希腊人改信了本土宗教,并且融入了自己的神话色彩。 这群大夏国的使臣共计有十二人,他们是大夏国的学者,武士,贵族所构成的使节团,为首者是国王德米特里二世的堂叔,叫穆西斯。 穆西斯不但是国王的亲戚,同时还是国内有名的学者,以辩论和角抵而闻名,可以理解为“希腊大儒”。 这些建立在中亚和印度的希腊式王国,大多都保留着希腊传统,却并不采用希腊的制度,他们通常会入乡随俗,采取本地人的统治模式,只是要害位置上都是希腊公民,而在军队上,希腊移民的数量严重不足,因此采用雇佣兵的方式,由希腊人统帅本土人来进行作战。不过,本土人的伤亡通常不记录,不作为正式的士卒来对待。 而这些国王们有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喜欢将自己神格化。 例如在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其君王就曾册封自己和妻子为神。 在中亚和印度的这些,同样也是,甚至想要以自己的形象来取代当地神话里的重要角色。 因此,当大夏人听到匈奴人说东方有位神灵的时候,最先想到的只是东方有位无比强大的君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