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_434【论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434【论死】 (第1/6页)

    凡公审之前,必先上演《白毛女》。

    话剧版本,只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让宣教员迅速学会这部戏。

    若是人手充足,则是唱大戏,也即戏曲版《白毛女》。

    明朝初年,元杂剧盛行全国,被俗称为北曲。

    明代中期,南曲逆袭,弋阳腔、青阳腔、徽州腔、太平腔、昆腔迅速流行。

    昆腔经过标准发音改革之后,被誉为“官腔”,念白全部使用官话。其余剧种迅速跟进,也纷纷采用官话念白,因此名角必为普通话高手。

    到了明末,南曲统治全国,又分为南方腔调和北方腔调。

    北方腔调,以弦索腔、梆子腔为主。其中,鲁豫两省的女儿腔、姑娘腔、罗罗腔属于弦索腔。秦腔也已发展壮大,被归类为梆子腔一脉。

    南方腔调,以昆腔、高腔为主。其中,高腔由弋阳腔、青阳腔等诸多南腔混合改良而成。

    南腔北调,就此成型,乃后世中国数百种地方戏曲的祖宗。

    山东不需要太多演出,因为地主士绅都过不下去了。分田也不会受到地主阻挠,无主之地太多,百姓得到田产之后,就算地主家里有田,又有几个农民愿意佃耕?

    说实话,便在山东有万亩良田,接下来一两年也只能荒着。

    孔家属于异类!

    异类自然要重点照顾,被派往曲阜的宣教官,人人都会唱大戏。

    他们此时唱的是高腔,山东百姓也能听懂。

    一部《白毛女》还没演完,看戏的百姓已经沸腾。幸福多种多样,悲伤总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