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老朱,咱说好的不急眼!_第二百八十七章 陛下那里,或许不会很顺利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八十七章 陛下那里,或许不会很顺利 (第6/7页)

些详细内容的一个整合和综述,这要是叫苏璟看了,肯定得大夸特夸。

    这文字浓缩的能力,真不是盖的。

    苏璟口述的大片大片的内容,杨思义直接将其变成了一篇数百字的精髓,这说明他是真的有仔细的思考理解苏璟所说的东西。

    “嗯……嗯……不错,这倒是有些想法。”

    朱元璋看着,不住的连连点头,杨思义的描述,让他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兴趣。

    “这苏璟,倒是有些意思,只不过这事推行怕是不易。”

    朱元璋也很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件事里的困难,他的心里在衡量着利弊。

    杨思义和朱元璋终究不是站在一个角度上思考问题的,杨思义只是单纯的觉得,这样的事情执行下去,于大明万世皆是有利的,小小的阻碍只不过是成功路上必经的挫折而已。

    但朱元璋得考虑一些更深的东西,比如职业教育的普及,会不会让大明变得不稳定。

    要知道,朱元璋在创立大明的时候就已经定下了大方针,那就是特殊的户籍制度,世袭的户籍。

    说的简单点,就是什么人干什么事,子孙后代也一直继续干下去。

    这时候的大明,主要有三种户籍:军籍、匠籍、民籍。

    匠人本身是一份工作,却因为这样的制度变成了一个户籍。

    这是为了避免某种匠人无人上岗,强制选定了某户人家,不过匠户作为一项职责性的职位,可以由几户人家同时承担,类似于征收徭役。

    几户人家合在一起轮流充当匠户是当时的一个常见场面,而且人员并不固定,完全由民间自发组织。

    而军籍的话更为复杂,有一个清勾制度,也就是勾军与清军。

    勾军即在役军人死后,勾取其直系或旁系亲属充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