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4章兵家孙膑 (第2/8页)
涓比之吴起,稍有逊色。吴起不光是一代战神,还是一位政治改革家,所谓“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吴起每次举兵,都不是着眼于一池一地,或是一时的胜败,他以魏国的发展为大局,从容制定进击退守的战略,故而终能成就魏国霸业。 可是庞涓任将的时候,魏国的国君是魏惠王,即《孟子》中经常提到的梁惠王(战国时,魏国首都是大梁,所以魏通常也被称为梁)。当时魏国正处于一个非常奇妙的转折点上。一方面,经过文侯的改革变法,到武侯一代的蓄积壮大,魏国的国力已经达到了鼎盛;可是另一方面,文侯时那种积极进取的心气儿和志向早已被消磨殆尽,所以人才供给也出现了断层。这并非说魏国没有人才,而是对人才的利用不当,比如商鞅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魏惠王不但没有重用商鞅,反倒白白把他送给了世仇秦国,这为日后秦国灭掉魏国、统一天下埋下了隐患。 庞涓没有吴起的深谋远虑,出兵打仗时的意图自然也不一样。吴起取得西河之地对于魏国抵挡秦国是有战略意义的,而庞涓出兵却只为成就个人功名,这就是曹cao所痛恶的“慕虚名而处实祸”。 胜利的喜悦很容易叫人头脑发热,所以打了几个胜仗的庞涓在魏国资望飙升,上至国君,下至黎民,没有一个不把他视为魏国未来的希望所在。庞涓自己也对自己很满意。这时他又想起了还在深山随着师父学艺的师弟孙膑,于是向魏王举荐,又差人把消息告诉孙膑,让他来魏国投奔自己。 接到消息的孙膑一下子踌躇起来,久居深山,整日对着的是山间的日升月落,听的是溪唱虫鸣,数的是花草枯荣,他当然想要下山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变成了什么样子。可是他与庞涓不同,他对俗世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