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王朝更迭_第108章完璧归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08章完璧归赵 (第5/5页)

得不到,失去和氏璧不说,还会断绝秦、赵两国的‘友好’邦交,甚至会导致战争,此乃不明智的行为。”其实,秦王何曾会惧怕战争呢?他害怕的是,秦国理亏,对战事有损。而且他知道,就在蔺相如的随从返回赵国之时,赵国老将廉颇已经率领数万大军,驻守在赵国的边境上,厉兵秣马,枕戈待旦,防备秦国的入侵。

    秦王见大臣们已经安静下来,遂建议道:“蔺相如既然是赵国的使节,我国理应好好地招待他,并送他回去赵国,以免落人口实。料想赵王不是迂腐之人,赵国也没有那么强大,会为了和氏璧而欺骗我大秦。”

    至此,和氏璧之事终于告一段落,秦王还将接见蔺相如的地方转到了正殿,以示对赵国的尊重。蔺相如圆满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重任,戴着满身的荣誉回到赵国。一时之间,蔺相如之名,传诵在每一个赵国子民的口耳之间。

    赵王感念蔺相如的功劳和才德,遂任命他做上大夫。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对于此事,司马迁在《史记》中赞道:“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蔺相如能够找准时机,在赵国危亡之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可谓智;在大殿之上,敢于玉石俱焚,置之死地而后生,可谓勇;对于赵国的重托,时刻不敢忘,可谓忠;遣返和氏璧之时,让随从带着和氏璧先行离去,可谓义。因此可以说蔺相如实乃智勇双全、忠义无双之人。

    (本章完)

    /104/104501/28130937.html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