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7章晋国的再度兴衰 (第2/8页)
晋国谒见,向晋侯献上虎豹之皮,希望能同晋国讲和。晋悼公认为戎狄之人不讲礼义、贪婪无度,本想拒绝其讲和请求而对其进行讨伐。但悼公手下的魏绛十分具有政治远见,他以夏朝后羿灭亡的事例作为教训,告诫悼公不要沉迷于田猎,并详细地列出了同戎狄讲和的五点好处。悼公深以为然,派遣魏绛为使,同戎狄各部议和。这样一来,晋国便解除了南下同楚国争雄时的后顾之忧。 而除了陈国之外,在晋、楚两国之间左右摇摆的还有郑国。晋悼公也一直将服膺郑国使其加入自己的联盟作为中兴晋国霸业的重要目标之一。 郑国被挟持在春秋时期的两大强国之间,倒向楚国则受晋国讨伐,倒向晋国则受楚国攻击,欲求中立而两国皆不首肯,因而深受战争之苦。后来,郑国国君听从臣下建议,干脆以两国势力强弱为依据,哪一国强就倒向哪一方。 鲁襄公八年(公元前565年),为了激怒楚国,郑国派军队进犯归附楚的蔡国,俘虏其司马公子燮。而这一年恰恰也是晋悼公主持邢丘会盟之年,悼公召集了郑、齐、宋、卫、邾等国会盟,提出了统一各国朝觐享聘的礼金的标准的要求,要求各国诸侯的大夫听从命令。而参加会盟的郑简公为了表示对晋国的忠心,将蔡国俘虏当众献给悼公,并亲自表示此后唯晋国是从。邢丘会盟,服膺郑国,这成为晋悼公成就霸业的标志。 但是,到了这一年的冬天,楚国为了报复郑国侵犯蔡归晋之罪,发兵攻打郑国。在楚国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郑国统治者内部又发生分歧:大夫子驷(公子騑)、子国(公子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