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山文集_福建土楼东方古堡寻梦之旅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福建土楼东方古堡寻梦之旅三 (第2/3页)

有二子。后因夫妻不和,倔强的华一娘携次子光绍迁回张屋坪,小一郎和长子留居小溪。

    华一娘迁回张屋坪后,开始时生活非常艰苦。其时张屋坪一片荒谷,满山荆棘丛生,母子俩辛勤劳作,历经数代子孙耕耘,逐步奠定下张家的基业。

    随着家族兴旺人丁增长,原来居住的土茅屋已不能适应聚居需求。特别是在闽西南一带,山高林密,盗匪猖獗,猛兽时有出没,加之民系之间和村落之间的争斗也时有发生,故此,张氏家族就在沿沟谷两岸,建造起一座又一座集居住、防御等功能于一体的围合型土楼。塔下村的民居,便逐步开始形成了规模。

    据载,张家最早的土楼福兴楼建于明朝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之后又陆续建造了42座土楼,这些土楼群沿着山溪呈长形分布,高大雄浑,气势恢宏。清末之后,由于人口继续增长,地理环境有所限制,张氏家族又在沿溪两岸的空地上,建起一座座单院式土木、砖木结构的吊角楼,形成大楼带小楼、高低错落的奇妙景观。楼前屋后铺就的鹅卵石小径,经过数百年的先人们足迹踩踏,磨得圆润透亮,轻烟细雨中闪出柔和的光泽。

    又传,清康熙年间有个叫张石敢的人,家贫如洗过不了年,腊月廿七向本村一屠户赊来3斤猪rou,议定除夕之夜还钱。到了除夕晚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