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_第28章 愿为殿下赴汤蹈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8章 愿为殿下赴汤蹈火 (第1/4页)

    明初盐引又分大小引,这会大引折盐300斤,或银六钱四厘,称为“窝本”,另税银三两,公使(运输)银三两。

    简单说,一张大盐引本身价值近七两。

    但洪武四年(1371),朝廷又制定中盐例,根据里程远近,一至五石粮食可向朝廷换取一小引(二百斤)盐引,二至八石粮可换大引(三百斤)。

    打个比方,就是像毛雄这样的盐商,如果帮朝廷运粮到某地,运多少粮,可以换多少盐引,路程远近的价格又各不相同。

    打个比方,现在一石粮价一两银。

    盐商如果运的距离近,帮朝廷运两石粮到北平,即可换一张大盐引。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小说阅读最新章节。

    按两石粮才二两银算,一张盐引却近七两,翻了几倍,而且盐商如果拿盐再卖,价格又高,利润也高。

    现在是洪武刚过,建文元年,朝廷还在用宝钞。

    史记‘盐十斤钞二贯五百文’。

    每斤盐为二十文(宝钞),算是高价。(明代最低盐价在景泰年间,每斤1.79文,最高盐价应该在崇祯年,接近十文。)

    当然,这会大明朝还用宝钞,所以价格有点虚高,在弘治年后,民间就完全不用宝钞,价格就回归正常。

    有人可能要说,按现在的盐价,一张300斤盐引好像只能卖七两五钱,没啥利润?

    但其实盐商们拿到后都会在盐中掺入沙子,一百斤盐掺二十斤沙的,都算良心商人。

    到明朝后朝,一百斤盐掺一百斤沙以上的都有,那直接价格就卖了翻倍,利润惊人。

    但这可不是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