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明国师 第130节 (第6/8页)
滥这种时时刻刻危机农作物产量乃至农人自身的生命安全的自然灾害,相对于更加低效协商体制,更加高效的集权体制才能发挥所需的作用。” “也正是因为如此,集权体制才成为了华夏文明的主流,那么集权体制又反过来要求农人安土重迁,不要随意流动,这样集权体制才能发挥最大的威力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士农工商里,商被排在了最后,因为商最不利于集权体制的稳定。” 姜星火做了个小总结。 “总而言之,地理环境决定国家精神特质,以华夏来举例,便是由于大河文明与季风气候相辅相成,而这种结合又注定了水旱灾害频繁,文明早期需要有组织地召集劳动力修建水利工程,促进了集权体制的产生,而集权体制的产生又反过来让劳动力安定在田地上,抑制了重商习惯的产生。” 朱高煦连忙问道:“没有办法可以破解吗?或者说,重商一定会导致集权体制土崩瓦解吗?” 朱高煦还惦记着自己扬威海外,立下不世之功的计划呢。 这个问题,也让密室里的几人竖起了耳朵。 譬如朱棣,他就非常地关心这个问题。 因为他们都清楚,事情肯定是有好处就有坏处的。 下西洋,好处就是能团结诸藩勋贵,让他们有新的地方去发力,去争夺功勋和财富,同时海外贸易也能为国家带来海量的财富。 有了财富,心气极高的朱棣,才有基础去实现自己的文治武功,成就自己的永乐盛世。 否则,那就真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从老百姓这块石头里榨油了,那又无疑是在自掘坟墓。 另一点,则是通过下西洋,朱棣能够培养脱胎于传统势力的新的利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