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_第九百三十章:整顿科道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百三十章:整顿科道 (第1/8页)

    大明的科道官,有许多不同的称谓,每一种称谓,都有其由来。

    科道指的是内部的划分,为六科给事中和十三道御史,二者又称风宪官,其名源于风闻奏事之权,意为执掌法度之官。

    再往前回溯,给事中和御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给事中原为侍宫中事,以备顾问,至隋唐立三省六部,给事中归于门下省,始掌封驳之权,负责审议封驳诏敕奏章,可驳正百司奏章,由此衍生出对六部百司的监察之权。

    和给事中不同的是,御史之官,自秦始置,便是监察官。

    先秦之时有史官,为侍史,负责记录国君同臣下奏对之言,因其长久熟悉朝政,善于收集消息,渐成国君监察臣下之官职,这便是御史纠察官邪,监察百司的权力来源。

    最初的官制当中,设监官与谏官,监官为御史,归御史台,掌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至于谏官之职,据传源于上古舜帝之时,有纳言,负责向君上呈递下情,提出君上之过,予以匡正,秦汉时设谏议大夫,专司谏君上,议朝政。

    唐时谏官和给事中一同归于门下省,至宋时,专设谏院,职权进一步加强,掌纠弹之权,负责谏诤皇帝,绳纠宰相,更有风闻奏事之权。

    但是,随着制度的逐渐完善,监官和谏官的职权开始相互侵夺,宋时虽设谏院,可为防宰相控制谏院,谏官皆由皇帝亲自选拔,进而成为皇帝制衡宰相的手段。

    如此一来,监官和谏官便渐渐合流,有台谏合一的趋势。

    这种趋势,在大明建立后,最终确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