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58 (第3/4页)
是叙述者的姿态如此阴郁苍凉,和印象中那个年轻的、仿佛不识愁滋味的大学生判若两人。我不禁关心起来:这些年,他过得好么? 在新作中他对自己成长的世代频频致意,不禁让我心有戚戚焉。想起他大学英文作文写的就是,而且内容悲伤,以致我十分不解。我们的师生关系是一回事,但显然有另一个作为家的强生,这些年经过了更多我所不知道的生命历练。虚构与真实永远难以厘清。他的,还有他更贴近自己生活的散文,我似乎正在重新认识——想象——一个作家的前世今生。 也许这正是文学迷人之处吧。强生的新作定名为,似乎呼应了我们的今昔之感。曾经的少年已经是中年,谁又没有难言的往事?唯有文字见证着一路走来的欢乐与悲伤。谨缀数语,聊记三十年师生缘分。祝福强生。 ?(台北:联合文学,二〇一〇),页九三。——原注 ②?“拟仿”(mimicry)当然出自霍米·巴巴(Homi Bhabha)后殖民论述的批判词汇。——原注 ③?郭强生:,初版,台北,联合文学,2010。 在纯真失落的痛苦中觉醒—— 郭强生专访 何敬尧 采访 何:的书写突破了以往同志文学的单一位置,企图站在一个更高点、更宽广的面向上,重新回顾台湾同志历史。对您而言,此书写角度有何意义? 郭:我一直对于同志文学这个标签有疑问。譬如,你要如何定义它?作品中有同志角色?是否要验明正身,我是同志,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