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2节 (第3/6页)
是得二牛抬犁。不知苏居士可知道什么改良之法?” 苏轼已经六十岁了, 地方官都当过好几任,尤其是最后这段遍贬谪生涯更是让他把目光从经史诗文上移开,看到了更多以前没关心过的事。 苏轼道:“生铁做犁沉得很才得用二牛抬犁,倘若可以用熟铁做犁便只消一牛挽犁即可, 这样做出来的铁犁也没那么容易坏。” 他还给李长生介绍怎么给铁犁用上钢刃。 南北朝时期有个叫綦毋怀文的道士把汉末出现的灌钢法给整合起来, 后来大伙都用这种办法炼钢了, 这样做出来的铁器轻耐用。 就拿这铁犁来说吧,给它弄个钢刃, 犁起地来咻咻咻的! 要是拿来做刀的话,据说能一刀砍破三十件铁甲! 宋代锻造兵器和农具用的基本就是这种灌钢法。 简单来说,想改掉这笨重的铁犁,首先得改掉冶炼方式。 谈起冶炼来,苏轼干货也多得很,当初他在徐州任上就曾命人在当地搜寻石炭以供冶炼和御寒,也就是煤炭。 他顺利找到煤炭矿藏以后十分高兴,写了首《石炭》记录这件自己任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欣喜地表示“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这可都是他在地方任上累积的宝贵经验。 论起搞基层工作,苏轼还是很有一套的。 李长生听完苏轼的介绍,忍不住问了一句:“拥有这样的武器,你们的军队一定很厉害吧?” 侃侃而谈的苏轼一下子卡壳了。 大宋的军队厉不厉害?那肯定是挺厉害的,打仗也是赢得多,就是……就是他也不知道为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