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我是李元芳 (第5/7页)
元年是去年,这一科录取了五十四个进士,这数目跟后世动辄数百没法比,但已经破了纪录。 隋朝的科举完全是摆设,三年出一个进士,到了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平均每科进士人数在十人左右,最少的一科就录了三个。 李治继位后,数目略有上升,去年那科正是大唐开国来最多的。 结果州县学子只有三位得用,其他全是出自六学二馆。 那么有人就要问了:怎么加入长安的六学二馆呢? 答:有个好爸爸。 李彦耸耸肩。 这就是现实。 关键是,就算成为进士,也只是获得了选人出身,可能由于家世不好,还是被卡在吏部的铨选上,穷困潦倒。 想想宋朝考上进士,马上就有榜下捉婿的待遇,比较起来,真的差远了。 “这就是平民百姓,在唐初学文的窘迫啊!” “寒门士子出头?呵呵,寒门也是门!落魄的高门士族,和老百姓有关系吗?” “博士到!” 正巧这时,老师来了。 在唐宋,把对职业有专门精通的人称为“博士”,如律学博士,算学博士,府学、州学、县学博士等等。 走进来的这位老师,就是县学博士,教授官。 博士规行矩步,儒者气象,开始授课:“今日读《通玄经》。” 《通玄经》是道家典籍,在一众教材里并不算热门,在凉州这里,并不是人人都有。 康达从书囊里取出课本,李彦则是摊开纸,准备硬抄。 “圣人天覆地载,日月照临,阴阳和,四时化,怀万物而不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