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九章 藏传佛教 (第4/4页)
、康区、阿里等地传入卫藏地区,西藏佛教又得复苏。朗达玛灭佛之前佛教在西藏的传播称为藏传佛教的“前弘期”,之后称为“后弘期”。藏传佛教后弘期根据佛教传入路线的不同,分为上路弘传和下路弘传。 上路弘传指的是佛教势力从阿里进入卫藏地区。对佛教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著名僧人有:拉喇嘛意希沃、降秋沃、仁钦桑波(958—1055年)、阿底峡(982—1054年)。 仁钦桑波翻译了17部经、33部论、108部怛特罗,建寺108座。 阿底峡写作《菩提道灯论》,对藏传佛教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弟子仲敦巴创立噶当派。同时他还是观音、度母信仰的推动者。 这样,佛教逐渐在吐蕃复兴,并发展成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而且从11世纪开始陆续形成各种支派,到15世纪初格鲁派的形成,藏传佛教的派别分支才最终定型。 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后期的格鲁派等。格鲁派兴起后,噶当派则并入格鲁派而不单独存在。 藏传佛教的派别差异既不像小乘十八派是由于其遵行的戒律不同而分派,也有异于大乘因其主张的教义不同而分派。 其派别差异是因不同师承、不同修持教授、所据不同经典和对经典的不同理解等佛教内部因素和不同地域、不同施主等教外因素而形成众多派别。这是藏传佛教的又一特点。 听完这些,大家对于藏传佛教有了一些了解。 大家还想继续了解一些,这时候白叶的金甲衣突然起反应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