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74章 明荷海战(六) (第2/7页)
倾力示好,这位落难的日本僧人,也顺理成章地得到鲁芬军官的礼待,获得了食物、澹水和单独的帐篷。 玛贝尔踩着月光,巡声而去。 突然令玛贝尔感到亲切的,是眼前这位日本僧人,边抚琴、边低吟的歌,竟然是自己在马六甲时,听中国人唱过的。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没错,马六甲的中国人,把“月亮”念成“弯”,把“石块”念成“邪”。 没有任何中国血统的玛贝尔,当初随着恋人文阿鹏,逃回台湾后,把这首歌学给西拉雅的老酋长文阿嬷听,文阿嬷一听便告诉她,歌词来自中国千年前的一位诗人。后来,玛贝尔又学给颜思齐听,颜思齐说,这是闽南官话演唱的,叫作“南音”。 此刻,日本僧人唱完后,玛贝尔用汉语问道:“你会明国话?你是明国人?” 僧人抬起头,双手合十致礼,却满脸歉意,开口仍是玛贝尔听不懂的日语。 直到语句快要结束时,僧人拍拍琴,又拍拍自己,以浓重生硬的口音道:“明,师傅。” 玛贝尔若有所悟。想来,是明国人传授了这位日本僧人琴歌之艺。 琴,并不是漳泉“南音”中所使用的乐器,但在台南的学堂里,颜思齐从福建请来的几位教书先生,都会抚琴,所以玛贝尔认识这个乐器。 没想到,浸泡过海水的琴,经过僧人细致地擦拭,在椰树下的阴凉处吹干后,仍能弹奏。 时辰已近黎明,晨曦微现。 玛贝尔正准备坐下来,继续听僧人抚琴吟唱,僧人放眼望洋的宁和目光,却忽起涟漪。 “唐船,唐船。”他指着海面,用日语说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