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红星传奇_第一一0四章 太君,他是俺姐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一0四章 太君,他是俺姐夫 (第1/5页)

    9月17号上午,就在日军疯狂进攻官庄、景芝、井沟、柴沟一线的时候,潍城北门望海门门口来了几十个背着上细下粗的条篓的汉子。

    站岗的伪军一看,就知道是乡下流饭桥一带进城里卖杠子头火烧的汉子,马上就把枪一横,开始盘查了。

    杠子头火烧又叫乡火烧,是潍城一带农村的特色面食。做法很简单,用一只特大号粗瓷面盆一次和出重四五十斤的硬面团,一个壮汉在一张两米多长的面板上用一条胳膊粗、长度与面板差不多的枣木棒(俗称“杠子”)两手用力不断来回碾压翻动,直到硬面团成为质地均匀的面饼。再把均匀厚实的面饼揉成长条,手扯或刀切出一个个小面团,重量必须达到半斤,用市枰准确称好,毫不含糊。小面团做成四周厚,中间薄而凸的圆形,放入火烧炉中烤熟,散发出阵阵麦香味的杠子头火烧就陆续出炉了。

    火烧制成后,不急于出售,秋末成批贮藏,半月二十天甚至一两个月,它会变得更干更硬,但吃到口中越咬越香的口感是不变的。

    这种和面时用杠子翻压把面和硬制成的硬面火烧,就叫杠子头火烧。

    抗战爆发前,潍城地区经济发展,农民自己用小麦磨面,麸子喂牲口,面粉打成火烧出卖。价钱低廉,越吃越香,城里众多商号以及普通市民家庭都愿意成批存储,以备过冬。一来而去,杠子头火烧就成了潍城人的特色食品,也是乡下农民的一个没有什么风险的生财之道。

    潍城人吃杠子头火烧也有讲究,除了正常的吃法外,还发明了“烩杠子头”,和西北西安城里的羊rou泡差不多,就是把杠子头火烧掰成小块,或用菜刀切成小块,把五花猪rou切成片,花生油放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