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二章,翰林手札 (第2/5页)
张迁安皮纸,后用水印工艺制作的信笺。 他仔细浏览书信的内容,应该是邀请朋友,到泰和楼吃饭,更像是一封请柬。书信最后的落款中,有一个行书的“垿”字。 沈瑜拿着信笺,悄悄与摊位上,王垿书法扇面的落款进行比对。 两个落款中,都有“垿”字,信笺的书写偏向行草书,扇面的字体用的是接近行楷书,但是,字迹风格是一致的。 沈瑜基本断定,这件信笺,是书法家王垿的墨迹。 垿,就是书法家王垿。 “有匾皆书垿,无腔不学谭”,这是清末京城书法界对王垿的评价。 王垿在滨海期间,所书墨迹数量多,传世较多。 沈瑜确定了书信的真伪,悄悄松了一口气。 他从地图上,看到剩下的书信中,还有隐约可见的蓝点,怀着期待,继续寻找。 可是,摊子上剩下的书信,大多数没有什么价值。 最终,沈瑜从中看到两张外文的书信。他看不懂,或者说,件连其中一张书信用的是什么文字,都辨认不出来。 不过从虚拟地图上查看,这两封外文的书信,也可以算是古董。他不动声色的把外文书信挑了出来。 其余的书信旧书,都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东西。 沈瑜把三封信、两本儿手术的心经摆好,对摊主说:“老板!这两本心经,还有四封信笺,一块儿给算个价。” 摊主看看沈瑜挑出来的东西,心里飞快的合计价格,他边想边说:“两本手书的心经二百元一本。那几张信件,都是滨海本地历史文化名人的往来信件,一百元一张。你一共给八百元就行。 沈瑜摇头:“这些书信太旧了。不值这么多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