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女博士重生到民国守旧家庭_分卷阅读88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88 (第3/4页)

近代史的不熟悉,故而一开始只是个小小雏形。虽然小而模糊,但却因此有个决然的声音在说:不能去欧洲。

    近代史上无数留学生梦想着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终成为一个笑柄。

    科学救国是行不通的。这是无数人尝试后失败了的——只因社会动荡,国家左右支绌,国库虚空,哪有更多钱支持教育。正如徐少谦所说:万丈高楼怎可在沙漠中起?——故而后世诸葛常常对症下药,总结声称:近代中国,只能也只可能从政治角度入手救国。

    1840年以来中国屡次战败,国家财政要用以缴纳各国赔款。庚子年的退款是一笔大肥rou——被无数贪官盯上,瓜分数次。剩余退款,大多数用作清华公费留学基金。而国库钱财,几乎都用在了置办军械和扩充军队上。

    这便是徐少谦那封信中所说的——国是日非,战乱频仍,教育不兴。

    所以,一位物理学家该如何为国效力?自然不能去欧洲。

    中国没有钱支持教育,更没有钱去支撑建立一个核物理实验室。那么,英国有么?

    香港大学建立最初的背景,便是当西方列强争相在中国内陆成立大学时,港督卢押向英国提议:英国也应在香港设立一所大学,一来与其他列强竞争,二来让中国人尤其是香港人认同英国的价值观。提议一经提出,两广总督和省港工商界也觉得:成立大学有助于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科技,使中国自强,于是出钱支持。

    因此,支撑香港大学的教育经费,全部来自于英国政府和诸如汇丰银行的香港英资。

    若这些资金还是不足,那么,能不能让那些带着大笔项目基金的科学巨头——到中国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