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学医救不了大汉(基建) 第354节 (第4/10页)
于闾里,无令不许外出,违者杀无赦!” 在边郡这种几乎年年都能遇上匈奴人的地方做郡守,别的不好说,军事能力绝对能有两把刷子。 就像郝贤的命令,听起来有些反常识,‘正常’来说,遇到攻城,应该男女全部动员起来备战啊,就算不上城墙,做些转运的事情,也应该对守城有所帮助吧?可实际上,动员百姓,只在一些特定的时候能用,比如攻城的敌军有明确的屠城行为,百姓抗战情绪极高且正规军所剩无几,非必要的情况下动员那么多人出来,只会引发更多麻烦。 最简单的,真全城动员,那怎么也得出来成千上万的人,上哪儿找人手指挥?这些人大部分可不会有基本的排队、绝对服从意识,不乱跑都算是好的,真交给他们活计,肯定会这里出点事故,那里晚点时间,这对前线的正规军简直是致命的。 而让这些民众到城墙边,那就更危险了,城墙上下容纳空间是有限度的,突然增加那么多人,肯定会阻碍正规军的行动,更不要说他们本身就有畏战情绪,一旦听到风吹草动,再经过群体情绪发酵,瞬间就要内乱,好点的只是往家逃,不好的,绝对能出现自己人打自己人。 所以,遇到敌袭,应对的必须是正规军,而且正规军尽量不能全上去,缘由和上面一样,城墙上的人要适宜,便于守城和军备运送,此外便是留有支援调整的余地,不然人全上去,哪个地方出现了缺口,根本没法调兵再补。 而调过来转运物资的民夫有经验在,能够服从命令,在正规军损失过重时,可以凑合着当成士兵用,到那个时候,百姓也勉强可以动员一下,至于现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