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炉寒_分卷阅读17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7 (第2/4页)

  “不,”祁微笑道,“只不过是因为主上曾说过要为我主婚,因此……”

    “我明白了,只要问过你的王便行,是吗?”伯期眨眨眼,笑了起来。他知道,若到时他们尚未离开赵国,主君必定会去参加这位少年的婚礼。与其阻止,还不如顺其自然的好。只是要个办法,回国后要如何向子姝公主交待才好。“我相信赵王必定会允准,这是皆大欢喜的事,不是吗?”

    ——————————————

    今天把那句词加上去的时候突然在想,这故事的背景是什么?最初是定在类似于周时,只不过把姬姓改做高阳氏,然后发现问题出来了……

    各国国君的称呼。周时只有天子方能称王,只在周末期,王权衰落到了不堪一击的地步,各诸侯国国主才敢擅自称王。但这与设定不太符合,但是要把各国国君称为什么公什么公的,又觉得不太好听。于是找到了解决之道——架空历史,随便在下我决定^0^,正可趁机偷懒。

    各国国君间的关系。这基本还是按照周制,其中有些是各民族的族长,有些是天子亲族分封各地,有的分封给贵族的。所以并不像后世的藩王,而是各独立的小国,国君间并非一定为同族。

    官制。这就更方便了,看一看就全明白。王下即为宰(大宰与小宰,还有宰夫等等);另有地官司徒,掌管土地及教化;春官宗伯,掌管礼法;夏官司马,掌管邦政,似乎最有行政权;秋官司寇,管邦禁刑法;冬官最没实权,考工,顾名思义,就是工匠。以下的,太过繁复,不再再提了吧?

    有朋友在问:“那时还没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吧?怎么会有人骑马?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