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姓窃明_第23章 哥最不怕的就是古人在我面前显摆理工科水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3章 哥最不怕的就是古人在我面前显摆理工科水平 (第6/6页)

。”

    明末大规模养鱼还是比较罕见的,天然水体没法养,人工家养也多半只是在小池塘里。商业化程度高的鱼类贩售,主要是靠捕鱼。

    毕竟古代人口少,捕捞器械也差,自然资源都没枯竭,也就懒得人工繁育了。

    张学曾还有些狐疑,就随便挑了一个长条形的池子,让沈树人兜底拦网,想确认一下单位面积的产量。

    沈树人也不含糊,他的cao作很快让张学曾大开眼界:这些阳澄湖岸边的桑基鱼塘,甚至还基于自然地势高低,做出了好几层梯度。

    虽然每一个阶梯之间的水位落差只有几尺,谁让苏州这地方平坦呢,但也够用了。

    沈树人在一条池塘的尽头,用渔网拦住口子,然后扒开封土,让池水自然流到下面一级阶梯的鱼池中。当上面一阶的池沟水位下降了两尺后,很多鱼已经被冲刷缠在了拦水渔网上了,连捕捞的劲儿都省了。

    还有很多并非沈树人投苗养殖、而是当初从阳澄湖引水时自然流进来的大闸蟹,经过一两个月的育肥,到了这深秋时分,也是颇为饱满。

    可惜对明朝的人而言,大闸蟹显然不如鱼值钱,这玩意儿rou太少了。

    “这么方便?看来让百姓养鱼,确实比在太湖、阳澄湖上捕捞要省力得多了。苏州种桑园的人那么多,也不用专门给鱼备食,简直一本万利。”

    张学曾想明白这个道理后,简直喜出望外。

    沈家这点鱼蟹根本不顶事,但这个技术思路太值钱了。沈树人肯拿出来让大家学习,苏、湖两府人民对于粮价走势的心理预期,就会发生变化。爱阅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

    “期货空头消息”算是被沈树人玩明白了。浙东匹夫的国姓窃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