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节 贸易的讨论(三) (第4/5页)
。我记得中国铜镜过去就是传统的出口商品。” “贸易谈得这么热烈,进口出口的,但是船呢?”李海平继续置疑。 “运力不足啊。”文德嗣叹息。 穿越者眼下的状况有点象日本,临高本身出产的工矿原料很少,穿越者销售的商品、重要的工业原料都依赖船只进出口。不仅如此,即使是从盐场村到百仞城的食盐运输――虽然穿越众修通了两地之间的简易公路,但是因为缺少畜力和车辆,大宗的海盐制品还是用船只运输到博铺进行转运。 这使得穿越众对船只的依赖性很大。自从百图村攻略行动之后,穿越集团的船队保有量一下子突飞猛进。此时已经拥有70吨级的双桅海船3艘,分别是“登瀛洲”、“伏波”、“通济”,2艘40吨级单桅船和十几艘小型的船只。这些船里除了“伏波”是按战舰装备的之外,其他都是用作运输船的。5艘大中型船只中除了伏波因为有武装,不宜进入广州港之外,全都是专跑广州航线的,运来了大量工业部门急需的物资。问题是运送的速度依然赶不上工业部门的需求。帆船速度慢,运载量又偏小。海上力量部有心想扩大船队的规模,奈何水手问题一直困扰他们――几大海上集团准备决一死战的前景使得水手奇缺,不管是刘香、郑芝龙、诸彩老,甚至大明的地方官,到处都在招募沿海的渔民和有出海经验的人。穿越集团显然不大被老百姓看好。 “我们还是希望能够造大船,最好是造有动力的船只。”李海平说,“不说太大的船,起码也得是个载重吨二三百的吧?有动力的话,速度就快很多了,而且对水手的需求也会少很多。登瀛洲就比其他几艘船都快,要不是老是没柴油的话――”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