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七章 藩国叛乱 (第1/6页)
后世的历代史官们,在记述发生于圣唐821年新春的“西疆之乱”时,往往习惯将“水杉城攻防战”作为整个事件的起始点。 这主要是因为,后来圣唐皇朝和突厥帝国中的多位重要人物,尤其是镇疆系的高级将领们,当时都牵扯其间。出于对这些大佬的敬重,同时也考虑到他们对当时事态的种种影响,所以史官笔下的春秋岁月,自有一番独特的样貌。 然而,真正的历史却并非如此。 这场波及了西疆鬼漠三十六国,乃至包括帝都在内的中土世界,前后持续长达七年的“西疆之乱”,其实从圣唐818年便已经开始暗暗酝酿。 而大乱的真正爆发,则是以楼兰、疏勒两国的起兵反叛为开端的。 圣唐在经过了历史上三次对西疆鬼漠的大规模征讨之后,二十四代帝君李世伦推行大一统的治国方略,主张采取“怀柔安抚为主、重兵弹压为辅”的政策。 面对土地辽阔、民族众多的西疆三十六国,圣唐设置使节团和官市署,并在重要地区安排驻军,逐渐兴盛了连通东西大陆的西疆商道,最终实现安定域外、繁荣经济的目标。 商路沿线的各个国家,均享自治权,圣唐朝廷只派遣象征性的兵力,用以保护商路安全,并且恪守本分,不干涉各藩国的王廷内政。 如此一来,即保证了圣唐在西疆的皇权影响力,又能与各国各族和平相处,维护皇朝西部地区的战略安宁。 不过,世间万物并非永远一成不变。 圣唐历799年,在突厥帝国大可汗山都伊默的策动下,二十个番邦属国借由宗教事端,发动了震惊西疆的叛乱。帝君李成文火速派兵平叛,之后又专门设立镇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