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女仙在古代_第9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93节 (第1/2页)

    “致远啊,你来的正好。”吴师爷见到吴知州,放下了手中的笔,站起了身。

    “三叔,你找我有什么事?”吴知州问道。

    吴师爷是吴知州的族叔。

    吴知州刚考上探花,做了个七品县令的时候,吴师爷就跟着吴知州,帮忙处理钱粮上的公务了。

    可以说,吴师爷跟着吴知州忙活了快二十年了。

    “致远啊~!官仓的事你可要抓紧了。要不然,等到上面知道咱们平江府受灾,下达公文要求开仓放粮,你我都脱不了干系啊!”吴师爷皱眉苦脸地说。

    自从收到各地欠收的报告后,吴师爷愁的头发一把一把地掉。

    原因很简单,官仓里的粮食,在半年前已经被吴知州“借”给几个大粮商给卖掉了。现在,新粮收不上来,官仓里空空如也,拿什么去应付上头“开仓放粮平米价”的要求啊?

    要是被人知道,现在的平安仓里只有十来吨粮食,吴知州不要说头上的官帽不保,说不定还会掉脑袋的。

    而吴师爷这个经手cao办的人,肯定也要掉脑袋,毕竟,私卖官粮可是掉脑袋的大罪。

    轩辕王朝一共有十六个府。

    平江府有个别称,叫做“五府通衢”。

    意思就是说,平江府的交通十分便利,水路陆路像是蜘蛛网一般,连通着另外四个府。

    平江府的北边,是北云府。

    北云府和北魏接壤,驻扎着定北侯率领的十万大军。

    北云府人烟稀少,土地也不够肥沃。

    因此,平江府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在战时的时候,为定北侯的大军供应军粮。

    因为种种原因,平江府的官仓规模建的特别大。延绵十里,能装的下上千吨的粮食。

    近十年,边关无战事。

    定北侯的军队,在和平时期会分出两万多人耕种,尽量做到粮食自给自足。

    两万多人种的粮食,勉强够军队嚼用。

    可以说,近十年来,平江府运往边关的粮食并不多。

    官仓的粮食每隔上两年就到倒腾一次。也就是说,每隔两年,知州衙门就要负责把新收上来的粮食存进官仓里,把官仓里旧的粮食给倒腾出去卖给百姓。

    倒腾官仓的时候,粮食一进一出之间,是有损耗的。

    损耗率一般都在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五之间。

    也就是说,每两年倒腾官仓的时候,就是平江府知州衙门赚外快的时候。毕竟,官仓的粮食折损率,最高也不会超过百分之十。剩下的这些,全都是平江府知州衙门的外快。

    可惜,吴知州贪心不足,近两年居然还和几个大粮商做起了粮食借贷的买卖。

    每一年秋收后,是粮食最便宜的时候。

    而每一年年底,则是粮食最贵的时候。

    吴知州和几大粮商商量好了,冬天的时候,粮商们先从官仓拉走旧粮去卖了。等到秋收新粮收上来后,再去买了新粮来填充官仓。

    这样的“生意”,一年能带给吴知州近十万两银子的“收益”。

    可这样的“生意”,是建立在风调雨顺的基础上才能做的。今年上半年,平江府各地都受了灾,吴师爷提心吊胆的,生怕粮商们不还粮食。

    毕竟,现在的粮食可是天价啊!

    让粮商们花这么贵的价格去收购粮食,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事。

    “三叔不用担心,粮食的事,我已经让人准备了。”吴知州挥了挥手,不在意地说。

    吴知州既然敢做这样的“生意”,自然早就把退路给想好了。

    第146章 惊讶万分

    王家和周家这两大粮商财大气粗,在轩辕王朝各大城市全都开有粮铺。

    平江府发生了灾情,吴知州相信他们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着想,肯定会从别的地方把粮食给调过来填补亏空的。

    “哦?王富贵和周兴旺有没有说何时能让新粮入仓?”吴师爷面露喜色。

    这些天来,粮食的事像是一块大石头一样,沉甸甸地压在吴师爷心中。眼见着平江府市面上的粮食一日贵过一日,吴师爷愁的夜不能寐,就算小睡一会儿,吴师爷也会不停地做梦,在梦中,平江府官仓里无粮的状况被人上报给了天景帝,天景帝震怒,下令把吴知州的九族都给砍了。

    血流成河的场景,愣是把吴师爷从睡梦中给吓醒了。

    “南边未曾受灾,周兴旺和王富贵已经安排人去南边买粮了,三叔无需忧心。”吴知州摆了摆手,毫不在意地说。

    “致远啊~!你有空还是找王富贵和周兴旺催一催吧,早日把官仓里的粮食填回去才是正事。您看,长洲县邹县令的奏章还压在咱们这里呢!听人说······长洲县前段时间发生了几起抢粮事件,邹县令再等几日,收不到回复,说不定会再次上奏折的。万一他下次的奏折不通过知州衙门的话,咱们就拦截不住了啊!”吴师爷苦口婆心地劝说着。

    这一次,平江府受灾最严重的的地方就是长洲县。

    长洲县的邹县令有胆有谋。

    万一被邹县令知道知州衙门扣押了他的奏章,邹县令肯定会闹起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